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丁娟接受媒体采访呼吁关注反家暴组织的现实困境
丁娟接受媒体采访呼吁关注反家暴组织的现实困境
  • 发表日期:2019-06-23
  • 点击量:8748

今年是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的第三年。

随着这一法律的推进实施,关注并介入反家暴工作的社会组织数量呈增加趋势,它们在探索家暴干预、研究、倡导、与其他部门联动合作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相关经验。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到反家暴社会组织的总体状况与现状。近日,北京沃启基金会针对国内参与反家暴服务与倡导的社会组织进行了调查,发布了《2018反家暴社会组织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国内首次对从事反家暴社会组织的总体状况进行的研究。

《报告》发布后,法治周末记者专门采访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丁娟教授等,对《报告》所涉及的反家暴工作进行解读。

丁娟主任在接收采访时指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反家暴的概念还没有传入中国,人们将家暴称之为“男人打老婆”。1992年,反家暴概念加速传入中国,而红枫从1993年开始,专门设立了反家暴的课题。那时互联网没有如今发达,调查研究都是依靠志愿者“扫马路”——到社区里一家一户地问“你有没有遭受过家暴”。

因为缺乏相关概念,也没有专门的反家暴法,“我们那时候只能告诉受害妇女,‘你丈夫打你是不对的’,而不能说‘你丈夫打你是违法的’,所以红枫在致力反家暴心理救助的同时也致力于反家暴立法的推动。”丁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丁娟介绍,红枫1988年建立不久,便于1992年开通了第一条妇女心理咨询热线,1998年又开通第一条反家庭暴力的热线,长期致力于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心理修复、心理公益服务。红枫曾起草过20多个包括反家暴内容的相关提案,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给人大和政协,在推动反家庭暴力立法工作中较好地发挥了民间组织参与民主立法和影响决策作用。

与早些年相比,特别是《反家暴法》颁布实施以来,反家暴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客观地说,反家暴组织在实践中依然面临着一些的困境。比如,目前社会组织能够用于反家暴工作中的资金总量非常低。“像我们这种社会公益组织、非营利机构反家暴工作很困难。”丁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由于是免费帮助受害者,资金的支持显得更加重要,因为缺乏资金支持,需要找项目,但是现实中这种项目比较少。她提到,目前红枫的电话救助靠志愿者支持,但是由于没有资金的支持,志愿者的流动性非常大。

当前,国家政府购买服务投入日益增加,但依然无法满足现有组织的发展和现有的服务需求。丁娟主任及多位接受采访的反家暴组织负责人均在采访中表示,希望国家能够将反家暴工作逐步纳入预算,真正发挥反家暴工作的责任主体的作用;也呼吁各类基金会提高对这一议题的关注,积极为反家暴组织创造多元筹款渠道、加强筹款能力提供条件。